【簡稱】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的一個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
【政府】自治區政府駐: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63號,郵政編碼:010055。
【面積】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人口】 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人口已經遠遠超過蒙古國(原外蒙古)的蒙古族人口總數(約250萬)。以漢族為主體(1847萬,占79%),其次是蒙古族(400萬,占17%),此外還有滿(50萬)、回(21萬)、達斡爾(7.7萬)、鄂溫克(2.6萬),俄羅斯(5020人)、鄂倫春(3573人)、錫伯(3023人)等49個民族。
【省名由來】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后均改??;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
目前屬于中國北部邊疆,但實際范圍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北),接鄰八個省區: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和寧夏
* 接鄰國家:蒙古國和俄羅斯
內蒙古有18個邊境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中國大陸最大的陸路口岸,二連浩特是對蒙古國的最大邊境口岸。
* 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頭、赤峰、通遼、烏海、呼倫貝爾、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巴彥淖爾、滿洲里、二連浩特、烏蘭浩特、錫林浩特、巴彥浩特
【天氣氣候】
全區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秋霜凍往往過早來臨;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間,無霜期在80-150天之間,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時以上。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是全區氣候差異的重要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以東和陰山以北地區的氣溫和降雨量明顯低于大興安嶺以西和陰山以南地區。
【自然資源】
內蒙古號稱"東林西礦、南農北牧"。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內蒙古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畜牧業發達。
【歷史文化】
內蒙古陰山一帶遠古人類活動,有悠久歷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東北發現的距今50萬年前的"大窯文化"發生于與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時期的舊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東胡人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游牧生活。戰國后期,燕國、趙國、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內蒙古南部定居。如趙武靈王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境內始建云中城。"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后,構筑"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寧城。
秦朝修筑萬里長城,連接從前各國的長城,以防御匈奴。內蒙古南部,如云中郡,是邊防重鎮。而北部塞外主要是匈奴人和烏桓、鮮卑等東胡人的領地。西漢時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取勝,匈奴勢力北遷、西遷。在整個漢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南匈奴人和東胡人逐漸和華夏民族融和,形成今天的漢族的前身。漢朝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立郡縣。如(前127年)西漢設置五原郡,轄境相當于今巴彥淖爾盟東部、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伊克昭盟)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等地。三國時期著名將領呂布就出生于此。
內蒙古經濟
內蒙古的優勢產業:能源、化工、冶金、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高新技術
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的GDP占全自治區的51.8%
2005年全自治區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超過中國大陸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優勢
* 資源優勢:資源豐富,儲量大開發條件好。
* 地理優勢:邊境口岸眾多,與京津、東北、西北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密切。
* 地廣人?。河欣谑湛s生產力布局,以及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位于阿拉善盟境內
|